注仁王护国般若经卷第四

净源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77读书网 www.777du.com,最快更新仁王经疏最新章节!

    大宋国传贤首祖教沙门 (净源) 撰集

    △二十圣法师。准大经疏。三贤十圣。皆以菩提心。而为其体。故清凉引起信云。菩提心有三。一者直心。正念真如法故。二者深心。乐修一切诸善行故。三者大悲心。救护一切苦众生故。所念真如。亦即本智。本觉智故。后二显是恒沙性德。然此三心有一。必兼余二。而三贤互有增微。十住直心增故。故名为解。解为行愿本故。首而明之。十行深心增故。名为行依。于前解以起行故。十向大悲增故。名为愿回。前解行愿。诸众生离苦得乐故。十地三心等证故。名善决定。然则清凉既依起信三心之文。科判华严四会之经。故推马鸣大士。为吾宗初祖。深为通才之所取证矣。而习大疏者。不晓清凉之言。辄负马鸣之德。何愚蔽之甚耶。既知地前三心增微。次释地上三心等证。又此经十地地地。皆列地名。证如断障观智成行五义耳。然其地名成行。此二与前匿王偈中文势大同。故于偈中。已依天亲论文。释十地之名。依清凉疏义。释十位之行。今但引诸论。解证如断障。亦引大经。解于观智。其结位成行。厥或文略。则直示节段。其文繁者。则随难别解。今初欢喜地法师。文四。初创入圣位。

    复次欢喜地菩萨摩诃萨。超愚夫地。

    大经即云。超凡夫地。疏释云。以得出世间圣道故。超即过义。

    生如来家。

    疏云。如世王子。生王家故。菩萨亦尔。若在外道法中出家。不足为胜。今得佛所证法。方为尊胜。

    住平等忍。

    谓初入信忍。住平等理。故下偈云。欢喜菩萨转轮王。初照二谛平等理。

    △二证如断障。

    初无相智。照胜义谛。一相平等。非相无相。

    此地菩萨证遍行真如。以无相智。照二空理。非有相非无相。谓此真如二空所显。无有一法而不在故。梁摄论中。名为遍满。遍满一切有为行故。

    断诸无明。灭三界贪。

    断二障分别起者。即根本无明。初地施度遍增故。灭三界贪。唯识名异生性障。梁摄论名凡夫性障。十地论名凡夫我相障。然经论所出。名异义同。备如大疏。

    未来无量生死。永不生故。

    上明断障即因亡。此无生死即果丧。

    △三观智利物二。初约法明权实。

    大悲为首。起诸大愿。

    大经云。菩萨起如是心。以大悲为首。智慧增上。而言起诸大愿者。此地菩萨有十大愿。初发供养愿。乃至第十成正觉愿。愿者是希求义故。十地论云。发诸大愿。随心求义故。

    于方便智。念念修习。无量胜行。

    大经次前文云。善巧方便所摄。最上深心所持。如来力无量。以此三句。如次对今经。皆学权智也。

    非证非不证。一切遍学故。

    权智涉有非证也。实智观空非不证也。故大经云。此菩萨。转更勤修一切善根。而得成就。敬顺尊重诸佛教法。故云一切遍学。

    非住非不住。向一切智故。

    有悲故非住涅槃。有智故不住生死。大经亦云。此菩萨不求一切资生之物。求一切智地故。

    行于生死。魔不动故。

    谓四魔中。而生死魔。不能动故。即上文有智故不住生死。大经又云。菩萨住如是法。名住菩萨欢喜地。以不动相应故。

    离我我所。无怖畏故。

    我与我所。该五怖畏。如大经云。此菩萨离我想故。尚不爱自身。何况资财。是故无有不活畏。不于他所希求供养。唯专给施一切众生。是故无有恶名畏。远离我见。无有我想。是故无有死畏。自知死已。决定不离诸佛菩萨。是故无有恶道畏。我所志乐。一切世间。无与等者。何况有胜。是故无有大众威德畏。

    无自他相。常化众生故。

    谓菩萨以观智利物。不见自相为能化。他相为所化。终日化生。而忘能所。故大经云。菩萨住此欢喜地。念清净波罗蜜。念如来教化众生。故生欢喜。

    自在愿力。生诸净土故。

    即前十大愿中。第七净土愿。故大经云。又发大愿。愿一切国土。入一国土。一国土入一切国土。无量佛土。普皆清净。无量智慧众生。充满其中。随众生心。而为示现。皆令欢喜。

    △二兼喻示权实。

    善男子。此初觉智。非如非智。非有非无。无有二相。

    谓始觉实智。一念现前。非所证如。非能证智。唯一妙心。无能所二相。故唯识论云。若时于所缘。智都无所得。尔时住唯识。离二取相故。

    方便妙用。非倒非住。非动非静。

    谓方便权智。妙用应物。无爱见故。非倒非住。实智证理。不趣寂故。非动非静。以无爱见。异凡夫。而不趣寂。异二乘。

    二利自在。如水与波。非一非异。

    实智自利。澄湛如水。权智利他。汪洋如波。挹之遍乎四海。非一也。摄之归于一源。非异也。

    智起诸波罗蜜多。亦非一异。

    般若二利既尔。余之五度。二利亦然。

    △四结位成行。

    于四阿僧祇劫。满足修习百万行愿。

    有行无愿。其行必孤。有愿无行。其愿必虚。行愿相扶。如鸟之两翼。车之两轮。故能翱翔致远也。

    此地菩萨。无三界业习。更不造新。

    前十回向菩萨。虽常修胜义。而受生三界。以其业习果报未坏尽故。今此菩萨修出离行。灭三界贪。故无业习。准华严疏。谓此地非但断能起烦恼障。亦断恶趣诸业果等。故云不造新业也。

    由随智力。以愿生故。

    此则智增菩萨。以其愿心。生于净土。若是悲增。即住三界。利乐有情。

    念念常行檀波罗蜜多。

    大经云。是菩萨十波罗蜜中。檀波罗蜜增上。余波罗蜜非不修行。但随力随分。

    布施。爱语。利行。同事。

    经又云。常行大施。无有穷尽。布施爱语。利行同事。如是一切诸所作业。皆不离念佛。不离念法。不离念僧。

    广大清净。善能安住。饶益众生。

    经云。能以大施。摄取众生。善除众生悭贪之垢。

    △二离垢地法师三。初证如断障。

    复次离垢地菩萨摩诃萨。四无量心。最胜寂灭。

    此地证最。胜真如。谓此真如具无边德。于一切法。最为胜故。

    断瞋等习。

    等取邪行习气。以此地断邪行障故。谓修四无量心。断瞋习气。持性戒成就。断邪行习气。言邪行者。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。及彼所起误犯三业。能障二地故。

    △二观智利物。

    修一切行。所谓远离杀害。

    大经云。性自远离一切杀生。疏谓性自远离。文属杀生。义该下九。

    不与不取。

    经又云。性不偷盗。疏释云。非理损财。不与而取。故名为盗。

    心无染欲。

    经云。性不邪淫。疏谓乖礼曰邪。染爱曰淫。上皆护持身之三非。

    得真实语。

    经云。性不妄语。疏谓违想背心。名之为妄。无相大师云。如实语者。能除妄语。

    得和合语。

    经云。性不两舌。疏谓言不乖离。名离两舌。两舌成事。能令离间。无相曰。和合语者。能除两舌。

    得柔软语。

    经云。性不恶口。疏谓言不粗鄙。名离恶口。无相曰。柔软语者。能除恶口。

    得调伏语。

    经云。性不绮语。疏谓言辞不正。故云绮语。其犹绮文。无相曰。正直语者。能除绮语。此即护持口之四过。

    常行舍心。

    经云。性不贪欲。于他财物。不愿不求。疏谓他所摄故。此拣于己。

    常起慈心。

    经云。性离瞋恚。于诸众生。恒起慈心。疏谓心不瞋毒。故名离瞋。

    住正直心。

    经云。又离邪见。住于正道。心见正直。疏谓治异乘见。小乘对大。非正道故。此明护持意之三愆。

    寂静纯善。离破戒垢。

    大经有寂静纯善十种深心。唯识亦云。具净尸罗。远离能起微细毁犯烦恼垢故。

    行大慈观。念念现前。

    大经云。一切众生。互相破坏。我当令彼住于无上大慈之中。

    △三结位成行。

    于五阿僧祇劫。具足清净戒波罗蜜多。

    经云。此菩萨十波罗蜜中。持戒偏多。

    志意勇猛。永离诸染。

    重颂偈云。勇猛精勤一念中。我当离彼住实法。上皆义引。

    △三发光地法师三。初证如断障。

    复次发光地菩萨摩诃萨。住无分别。

    以无分别智。证胜流真如。唯识云。谓此真如所流教法。于余教法。极为胜故。梁摄云。从真如流出正体智。正体智流出后得智。后得智流出大悲。大悲流出十二部经。名为胜流法界故。

    灭无明闇。

    此地断闇钝障。唯识云。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。令闻思修法忘失。障彼三地胜定总持。及彼所发殊胜三慧。入三地时。便能永断。

    △二观智利物。

    于无相忍。而得三明。

    谓于无相信忍上品。而发三明观。过去宿命明。未来天眼明。现在漏尽明。

    悉知三世。无来无去。

    大经云。非从前际生。无过去也。非向后际去。无未来也。非于现在住。求其住相。不可得故。

    依四静虑四无色定。

    大经明。此地菩萨。修色界四禅。无色界四空。而清凉疏义。皆依天亲论文科释。论疏浩博。避繁不引。

    无分别智。次第随顺。

    大经云。但随顺法故。而无所染着。疏云。示入禅定超欲等过。令物效故。尚不同于二乘自为。岂与凡外而同年哉。

    具足胜定。得五神通。

    蹑前起后也。妙用难测曰神。自在无拥曰通。大疏云。寄同世间。故但得五。

    现身大小。隐显自在。

    大经云。此菩萨得无量神通力。以一身为多身。多身为一身。或隐或显。石壁山障。所往无碍。犹如虚空。释曰。即神境通也。谓外色内身。皆神之境。转变多种故。偏受神名。亦名神足。依欲勤观之所成故。亦名如意。随意成故。下之四名易了。

    天眼清净。悉见诸趣。

    经云。此菩萨天眼清净。过于人眼。见诸众生生时死时。好色恶色。善趣恶趣。随业而去。

    天耳清净。悉闻众声。

    经云。天耳清净。过于人耳。悉闻人天若近若远所有音声。乃至蚊蚋?蝇等声亦悉能闻。

    以他心智。知众生心。

    经云。以他心智。如实而知。有烦恼心。无烦恼心。散心非散心。解脱心非解脱心。有上心无上心。皆如实知。上皆义引。

    宿住能知无量差别。

    经云。念知无量宿命差别。念知一生二生。乃至无量百千生。我曾在某处。如是名。如是姓。如是相貌。如是言音。无量差别。皆能忆念。然大经云念知无量。今经云宿住能知者。大疏云。能念即宿住之知。

    △三结位成行。

    于六阿僧祇劫。行一切忍波罗蜜多。

    大经亦云。十波罗蜜中。忍辱偏多。

    得大总持。利益安乐。

    此地菩萨。能圆满闻法总持。故唯识论云。成就胜定。大法总持。能发无边妙慧光故。

    △四??慧地法师三。初证如断障。

    复次??慧地菩萨摩诃萨。修行顺忍。无所摄受。

    此地初入顺忍。证得无摄受真如。谓此真如。无所系属。非我执等所依取故。

    永断微细身边见故。

    此地断微细烦恼现行障。谓所知障中。俱生一分。与意识中。任运而生身边二见。今入此地。永断微细烦恼。即二见随断矣。

    △二观智利物。

    修习无边菩提分法。

    菩提是觉。分是因义。为诸乘觉因故。亦云道品。品即是类。因为果类故。言修习无边者。若准智论。但三十七无所不摄。则无边道品。亦在其中。

    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具足。

    三十七品。总有七类。一对治颠倒道。即四念处。二断诸懈怠道。谓四正勤。三引发神通道。谓四神足。四现观方便道。所谓五根。五亲近现观道。即是五力。六观自体道。谓七觉分。七现观后起道。谓八正道。具足二字。蒙上七类。

    为欲成就力无所畏不共佛法。

    前修因行。希求果德。故云为欲成就。

    △三结位成行。

    于七阿僧祇劫。修习无量精进波罗蜜多。

    十波罗蜜中。精进偏多。

    远离懈怠。普利众生。

    上句自利。下句利他。

    △五难胜地法师三。初证如断障。

    复次难胜地菩萨摩诃萨。以四无畏。

    一总持无畏。二知根无畏。三决疑无畏。四答难无畏。

    随顺真如清净平等无差别相。

    此地证得类无差别真如。谓此真如。亦约生死涅槃。皆平等故。

    断随小乘。乐求涅槃。

    此地断于下乘般涅槃障。今入真俗。无差别道。便能断之。

    △二观智利物。

    集诸功德。具观诸谛。

    上句蹑前道品。下句起后观谛。

    此苦圣谛。集灭道谛。

    苦圣二字。贯于三谛。故大经云。此是苦圣谛。此是苦集圣谛。此是苦灭圣谛。此是苦灭道圣谛。圣者正也。谓以无漏正法。得在心故。

    世俗胜义。观无量谛。

    谓于四谛二谛。以智观彼有无量相。审不虚故。故经云。苦有无量相。非诸声闻缘觉所知。

    为利众生。习诸技艺。

    大般若云。五地菩萨学五明故。下文具列四明。多依清凉释之。但略无内明。

    文字。

    即声明。谓名句文身。同声论中法施设建立故。

    医方。

    即医方明。谓善方药疗治诸病。

    赞咏。戏笑。工巧。咒术。

    即工巧明。显德曰赞。寄情曰咏诵。持密言曰咒。浮水入火曰术。

    外道异论。

    即因明。谓言论尚论诤论毁论。

    吉凶占相。

    亦是工巧明。谓占相工业。由前世善恶因。感此吉凶等故。

    一无错谬。

    大经云。咸善观察。一无错谬。彼经有持戒入禅等文。即内明也。

    但于众生。不为损恼。

    谓无捕猎损恼生事。

    为利益故。咸悉开示。

    谓能起助道之事。

    渐令安住无上菩提。

    此文从但于众生下三句。全同大经。唯后句云无上菩提。大经即云无上佛法。为异耳。

    知诸地中出道障道。

    如经云。前得出世。未能顺世。即是障道也。今此能以五明摄化。即出道也。

    △三结位成行。

    于八阿僧祇劫。常修三昧。开发诸行。

    十波罗蜜中。禅度偏多。故云常修三昧。余非不修。但随力分。故云开发诸行。

    △六现前地法师三。初证如断障。

    复次现前地菩萨摩诃萨。得上顺忍。住三脱门。

    谓此地中上品顺忍。修三解脱门。证得无染净真如。故大经云。于空无相无愿法中。皆善修习。言无染者。谓此真如本性无染。亦不可说后方净故。

    能尽三界集因集业。粗现行相。

    集缘也。业果也。即缘因缘果。谓能尽十二因缘三世因果。言粗现行相者。此地断粗相现行障。谓所知障中。俱生一分。执有染净粗相现行。彼障六地无染净道。入六地时。便能永断。

    △二观智利物。

    大悲增上。观诸生死。

    生死即生灭也。故大经云。大悲增上。观世间生灭。疏释云。前灭后生。染生净灭故。

    无明闇覆。

    无明。发业迷闇为性。隐覆真理。

    业集。

    行支。业即罪行福行不动行。是彼无明所起之果故。

    识种。

    识支。若无行熏。终不成种。

    名色。

    若约生位。四蕴曰名。羯逻蓝等为色。

    六处。

    谓四七日后。诸根满位。名增则成第六意处。色增则成余之五处。

    触。

    根境识三。和合生触。

    受。

    分别三受。领纳于触。

    爱。

    受无厌足。名爱。

    取。

    爱欲不舍。曰取。

    有。

    爱取润前六支。为有。

    生。

    始从中有。未衰变来。皆名为生。

    老死。

    生熟为老。老坏为死。

    等皆由着我。

    等取忧悲苦恼。上明流转门。下示还灭观。

    无明业果。非有非无。一相无相。而不二故。

    无明既灭。业果亦灭。所以会归中道。双非有无。故云一相无相。而无二也。

    △三结位成行。

    于九阿僧祇劫。行百万空无相无愿三昧。

    大经又云。百千空。百千无相。百千无愿三昧。皆悉现前。

    得一切般若波罗蜜多。无边光照。

    经云。即得般若波罗蜜现前。名无障碍智光明。即般若度偏修也。

    △七远行地法师三。初证如断障。

    复次远行地菩萨摩诃萨。修无生忍。证法无别。

    谓此地中。修无生智。证得法无差别真如。以了种种教法。同真无相故。

    断诸业果细现行相。

    以六地菩萨。虽修缘起观。了无明业果。而执先生后灭。细相现行。故此地中。以纯作意。断细相现行障。

    △二观智利物。

    住于灭定。起殊胜行。

    经云。虽常寂灭。以方便力。而还炽然。虽然不烧。疏释云。唯此一句。具空中方便慧。有中殊胜行。

    虽常寂灭。广化众生。

    即此地悲智双行行。上句智。下句悲。

    示入声闻。常随佛智。

    经云。虽常随顺佛智。而示入声闻辟支佛地。疏释云。非独化凡。亦转二乘入佛慧故。

    示同外道。示作魔王。随顺世间。而常出世。

    略引华严经疏。例释外道诸魔。如经云。虽示同外道行。而不舍佛法。虽超魔道。而现行魔法。疏释云。亦转外道着诸见故。如佛示学二仙。令彼转舍诸见着故。虽示老病死衰退。即四魔等法。不行其因。名超魔地。

    △三结位成行。

    于十阿僧祇劫。行百万三昧。善巧方便。

    十波罗蜜中。方便偏多。

    广宣法藏。一切庄严。皆得圆满。

    经云。二乘所有问难。无能退屈。所有一切庄严之事。出过一切等。

    △八不动地法师三。初证如断障。

    复次不动地菩萨摩诃萨。住无生忍。体无增减。

    以中品无生智。证不增减真如。谓此真如以住无相。不随染净。有增减故。

    断诸功用。

    功用即加行义。谓此地断无相中加行障。由有加行。未能任运现相及土。此地能断。

    △二观智利物。

    心心寂灭。无身心相。犹如虚空。

    大经云。远离一切身想分别。无所取着。犹如虚空。

    此菩萨。佛心。菩提心。涅槃心。悉皆不起。

    即经云。佛心。菩提心。涅槃心。尚不现起。何况起于世间之心。

    由本愿故。诸佛加持。

    上句明其劝因。下句总显劝相。故经云。此地菩萨本愿力故。诸佛世尊。亲现其前。与如来智。令其得入法流门中。疏释云。法流者。决彼无生止水。令起无功用行河。任运趣佛智海。经有七劝。一劝修如来善调御智。二劝悲愍众生。三劝成其本愿。四劝求无碍智。五劝成佛外报。六劝证佛内明无量胜行。七劝总修无遗成遍知道。上明能劝。下显劝所为。令起智业。

    能一念顷。而起智业。双照平等。

    经云。以诸佛与如是等无量无边起智门故。于一念顷。所生智业。乃至所起无功用觉慧。观一切智智所行境。即能照所照平等耳。

    以十方智。遍不可说大千世界。随诸众生。普皆利乐。

    十力智即智地。故大经云。此菩萨智地。名为不动地。无能沮坏故。乃至第十名为无功用地。先已成就故。能放光明。照百万佛刹微尘数世界。令诸众生。灭烦恼火。而得清凉。

    △三结位成行。

    于十阿僧祇劫。满足百万大愿。

    愿度偏增。

    心心趣入一切种。一切智智。

    即八地摄报果。心心即念念。故经云。诸所作业。皆不离念佛。乃至不离念一切种一切智智。

    △九善慧地法师三。初证如断障。

    复次善慧地菩萨摩诃萨。住上无生忍。灭心心相。证智自在。

    明上品忍。念念寂灭。无相为相。证智自在所依真如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。于无碍解。得自在故。

    断无碍障。

    此地菩萨。断利他中不欲行障。故得四辨。无障碍故。

    △二观智利物。

    具大神通。修力无畏。善能守护诸佛法藏。

    此明正修方便。及说法之德。与大经广略小异。故彼经云。具广大神通。修力无畏不共。乃至作大法师。具法师行。善能守护如来法藏。

    得无碍解。法义辞辨。演说正法。无断无尽。

    大经明四无碍智。一法。二义。三辞。四乐说。今经辨之一字。即乐说智。故彼经云。此菩萨以法无碍智。知诸法自相。义无碍智知诸法别相。辞无碍智无错谬说。乐说无碍智无断尽说。

    一刹那顷。于不可说诸世界中。随诸众生所有问难。一音解释。普令欢喜。

    即问答成就也。故大经云。此菩萨假使三千大千世界。所有众生。咸至其前。一一皆以无量言音。而兴问难。一一问难。各各不同。菩萨于一念顷。悉能领受。仍以一音。普为解释。令其心乐。各得欢喜。

    △三结位成行。

    于万阿僧祇劫。能现百万恒河沙等诸佛神力。

    力波罗蜜偏增。

    无尽法藏。利益圆满。

    义亦同前。

    △十法云地法师四。初地行入心。

    复次法云地菩萨摩诃萨。无量智慧。思惟观察。

    准大经有三句。初句云。以如是无量智慧。疏谓无量智者。阿含广故。次句云。观察觉了已。疏谓证智深故。后句云。善思惟修习。疏引宝性论中。谓地上菩萨起二修行。一约根本智。名如实修。即此证智。二约后得智。名遍修行。即此广智。诸地具起上二种行。令于此二。决择思惟。今经思惟居中。彼经处末。

    从发信心。

    发十信心。

    经百万阿僧祇劫。广集无量助道法。增长无边大福智。

    大经即云。集无边助道法。增长大福德智慧。疏释谓。正助不住。诸地同修。上句助道。何因成助。由下句不住道。以增福德故不住无为。增智慧故不住有为。

    △二证如断障。

    证业自在。

    此地证得业自在等所依真如。谓神通作业。总持定门。皆自在故。

    断神道障。

    断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。此障十地大法智云。及所含藏所起事业。

    △三观智利物。

    于一念顷。能遍十方百万亿阿僧祇世界。微尘数国土。悉知一切众生心行。

    大经有知一切众生心行三昧。疏释云。化生无垢故。

    上中下根。为说三乘。

    谓随他意语。于一佛乘。分别说三。上根菩萨。六度万行。喻以牛车。中根缘觉。十二因缘。喻以鹿车。下根声闻。四谛法门。喻以羊车。

    △四引归一乘。

    普令修习波罗蜜多。

    即随自意语。会三乘之权。归一乘之实。便成受位等行。具智波罗蜜。即前谓无量智慧。

    入佛行处。力无所畏。

    若准大经。亦同地行入心。故彼经云。入如来所行处。疏谓解达真如。佛所行处故。

    随顺如来寂灭转依。

    即寂灭忍。通因果二门。谓菩萨因忍。以为能依。如来果忍。以为所依。大疏亦云。就果辨者。究竟广大转也。然转依义别。略有四种。一能转道。二所转依。三所转舍。四所转得。如诸论说。然不空三藏。翻宣此经。三贤十圣。与华严地前地上行相大同者。盖晋译微言。唐翻至教。已传中国。故贤圣名义。有所稽耳。不然则何以难胜菩萨。五明益物。三句经文。唯无上菩提。与无上佛法。但两字为异耶。若夫罗什法师翻译秦本。非独阙五方菩萨说咒。抑亦十地之名。多有不同。盖未见晋唐二经矣。

    △三始终伏断。依起信疏。将四相粗细。寄显反流四位。以明始觉分齐。然此四相。约真心随熏粗细差别。寄说为四。非约一刹那心。明四相也。今先列名示数。后约位分别。谓生相有一。住相有四。异相有二。灭相还一。生相一者。名为业相。即同下经十地菩萨无间道修。望果名伏也。住相有四。一转相。二现相。三智相。四相续相。其相续相。初地离之。即同下经见道位也。余之三相。七地八地九地。各离一相。即同下经修道位也。异相有二。灭相还一。此皆地前离之。故此不论。又见修二位。兼引唯识。略示大意。对文详之。自当显耳。

    △次释经文。于中有二。初望果名伏。

    善男子。从初习忍。

    习忍亦名住忍。即从初贤十住位也。

    至金刚定。皆名为伏一切烦恼。

    此同起信。金刚已还。约未断生相。皆名为伏。故论云。十地菩萨。皆名不觉。谓不觉心源故。非究竟觉。彼疏释云。不了其源。始末同本故也。言一切烦恼者。约生相。根本无明。生一切烦恼故。论云。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。此之谓也。

    △二望因名断。

    无相信忍。照胜义谛。

    信忍即初地。以中道无相智。断二障分别。证胜义遍行真如。全同起信初地断相续相耳。

    灭诸烦恼。生解脱智。渐渐伏灭。

    二地已上。能灭二障。俱生烦恼。分得解脱。而智有浅深。故渐渐伏灭。大同起信七地八地九地断智相现相转相耳。

    △四等妙修证三。初修证明等妙。

    以生灭心。得无生灭。

    同起信满足方便。故彼疏云。能破和合识内生灭之相。显不生灭之性。此在金刚因位极也。

    此心若灭。即无明灭。

    心即生相。此相若灭。永无所余。即无明灭。故起信云。以觉心源故。名究竟觉。彼疏云。始觉道圆。同于本觉故也。此在佛地。

    △二知见辨等妙。

    金刚定前所有知见。皆不名见。

    即见修二位。亦同前文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。

    唯佛顿解。具一切智。所有知见。而得名见。

    即无学位。亦同次文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。又经云。菩萨知终不知始。唯佛如来始终俱知。始者谓生相也。终者谓余相。乃至灭相也。起信法云地。即等觉位。

    △三法喻显等妙二。初等觉。

    善男子。金刚三昧现在前时。而亦未能等无等等。

    谓未能等无等之位。互相齐等。故云无等等。重言等者。唯与佛等。欲显佛佛等正觉故。

    譬如有人。登大高台。普观一切无不斯了。

    足有所履。则登大高台。身处虚空。则普观一切。可例楞严云。如登高山身入虚空。下有微碍。名为顶地。

    △二妙觉。

    若解脱位。一相无相。无生无灭。同真际。等法性。

    前则无间道修。此乃解脱道证。一相无相。即同真际。无生无灭。即等法性。此之四句。亦大同前文。

    满功德藏。住如来位。

    起信论云。法性真如海。无量功德藏。彼疏释云。谓此法身如来藏中。含摄蕴积无边恒沙性功德故。然四法中。教浅理深。行分果圆。今取深圆。唯显理果。谓上句理法。即满功德藏。下句果法。即住如来位耳。

    △五双结劝修三。初结菩萨。

    善男子。如是诸菩萨摩诃萨。受持解说。皆往十方诸佛刹土。利安有情。通达实相。

    现身说法。利诸有情。皆令顿证实相。

    如我今日。等无有异。

    此结前十三法师。学佛行化。故无有异。

    △二结诸佛。

    善男子。十方法界一切如来。皆依此门。而得成佛。若言越此得成佛者。是魔所说。非是佛说。

    结前始终伏断等妙修证。

    △三总劝修。

    是故汝等应如是知。如是见。如是信解。

    岂唯十三法师。禀行斯道。抑亦十方诸佛。遵仰此门。法利既广。故劝众修。使知见一致。信解同归耳。

    △二偈颂二。初标举。

    尔时世尊。欲重宣此义。而说偈言。

    △二重颂分三。初总颂三贤。

    彼伏忍菩萨。于佛法长养。坚固三十心。名为不退转。

    所依之忍。长养圣胎。信心及位。二俱不退。

    △二有十偈。别颂十圣。

    初证平等性。而生诸佛家。由初得觉悟。名为欢喜地。

    初地证妙平二智故。超凡夫地。生如来家。

    远离于染污。瞋等种种垢。具戒德清净。名为离垢地。

    二地心无染欲。断瞋等习。远离二字。贯于初句。

    灭坏无明闇。而得诸禅定。照曜由慧光。名为发光地。

    三地断暗钝障。以无分别智。修四禅八定。

    清净菩提分。远离身边见。智慧??炽然。名为??慧地。

    四地修菩提分法。断微细烦恼。则二见随灭矣。

    如实知诸谛。世间诸技艺。种种利群生。名为难胜地。

    五地具观四谛。习学五明。技艺工巧。咸悉开示。

    观察缘生法。无明至老死。能证彼甚深。名为现前地。

    六地能尽十二因缘。始灭无明因。终尽老死果。

    方便三摩地。示现无量身。善巧应群生。名为远行地。

    七地具空中方便慧。现魔外形。示二乘身。

    住于无相海。一切佛加持。自在破魔军。名为不动地。

    八地忘身心相。趣寂灭海。诸佛加持。劝利群品。

    得四无碍解。一音演一切。闻者悉欢喜。名为善慧地。

    九地具四辨才。种种问难。皆以一音。普为解释。

    智慧如密云。遍满于法界。普洒甘露法。名为法云地。

    十地广集助道。于一念顷。以大智云。遍微尘刹。说一切乘。利乐群生。

    △三结颂佛果。

    满足无漏界。常净解脱身。寂灭不思议。名为一切智。

    此之一偈。诸家训释云云实繁。不能备举。今以三句。别明三德。一句总显四义。满足无漏界。解脱德也。寂灭不思议。法身德也。名为一切智。般若德也。其第二句。已显常净二义。解脱即乐义。身即我义。以四义融通。即三德耳。

    △二付嘱奉持五。初灭度灾兴二。初明所护。

    佛告波匿斯王。我灭度后。法欲灭时。

    即后五百岁。斗诤坚固时。

    一切有情。造恶业故。

    五逆十恶。

    令诸国土。种种灾起。

    七难之外。天地灾异。具载下文。

    诸国王等。为护自身太子王子后妃眷属。

    周姬之前。后即妃耳。故天子之配。谓之后。而夏商大率称妃也。眷属谓帝之女。曰公主长公主是也。

    百官百姓。

    △二显能护。

    一切国土。即当受持此般若波罗蜜多。皆得安乐。

    国安民乐。皆由般若。前文谓奉持品。广前内外二护。亦取此也。

    △二付嘱所以。

    我以是经。付嘱国王。不付比丘比丘尼。优婆塞优婆夷。所以者何。无王威力。不能建立。

    然西圣之教。皆付嘱于国王者。以其威加百辟。泽及庶民。是故帝庄假一宵之梦。树风声于万古。而腾兰乘外护之诏。弘德音于中华。自兹历代君臣同德。而三藏微言。以光被天下也。上释不付意。下结劝持说。

    是故汝等常当受持。读诵解说。

    此文唯劝仁王。

    △三救护七难三。初广陈化境。

    大王吾今所化大千世界。百亿须弥。百亿日月。一一须弥。有四天下。

    东弗婆提。此云胜身。身胜余洲故。南阎浮提。新云赡部。俱舍云。阿耨达池岸有树。名赡部。因以名洲。提者此云洲也。西瞿耶尼。此云牛货。以牛货易故。北郁单越。此云胜生。以定寿千岁。衣食自然故。上总明四洲。下别示一天下。

    此赡部洲。十六大国。五百中国。十万小国。

    今经云。大国十六。楞严云。此阎浮提。大国凡有二千三百。金光明云。此赡浮洲。八万四千城邑聚落等。随经所出。不可引例。

    △二略说七难三。初总示。

    是诸国中。若七难起。一切国王。为除难故。受持解说此般若波罗蜜多。七难即灭。国土安乐。

    然此除难。不必如前百座。但随宜持说耳。

    △二别列。然下文七难。其间日月星辰之位。雷电霜雪之名。并引儒典诸子。以申其义。若依佛经。具而注之。恐厌繁文耳。文分七别。初日月改变。

    波斯匿王言。云何七难。佛言一者日月失度。日色改变。白色赤色。黄色黑色。或二三四五日并照。月色改变。赤色黄色。日月薄食。

    历家之说。日月之食。谓日光以望时。遥夺月光。故月食日。月同会合朔之时。月掩日光。日谓之食。薄音博近也。

    或有重轮。一二三四五重轮现。

    △二众星失度。

    二者星辰失度彗星。

    妖星也。其光似帚。除秽之象。淮南子云。鲸鱼死彗星出。一云鲸鱼目为彗也。

    木星火星。金星水星。土等诸星。

    五星。古德亦以五分五色配之。东方木青。南方火赤。西方金白。北方水黑。中央土黄。

    各各为变。或时昼出。

    如一行禅师。使奴获七豕。即北斗七星尽出也。

    △三诸火烧物。

    三者龙火。

    霹雳起火。

    鬼火。

    能发疾疫。

    人火。

    世有五通。遇现违缘。意愿起火。

    树火。

    亢阳过时。树木起火。

    大火四起。焚烧万物。

    不善业熟。随处火起。皆火难也。

    △四时序迁易。

    四者时节改变。寒暑不恒。

    不恒犹云不定也。上总标。下别列。

    冬雨雷电。

    言冬寒改变也。雨者阴阳二气力均。则能为雨。孔子云。天作时雨。山川出云。雷者阴阳相感而为雷激。易云。雷出地。豫所以开发萌芽。电者阴气伏夜泉。阳气上通天。阴阳分争。故为电也。准南子云。电激气。

    夏霜冰雪。

    言夏暑不恒也。霜者大戴云。阴气胜则阳气衰。而为霜也。冰者述征记云。水底有矾石。故上无冰冻也。雪者释名云。雪绥也。水下遇寒而凝。绥绥然下也。

    雨土石山。及以沙砾。非时降雹。

    五行传云。阴阳相胁而为雹。一云。夏雹或时飞激如弹丸。

    雨赤黑水。江河泛涨。流石浮山。

    △五风蔽两耀。

    五者暴风数起。昏蔽日月。发屋拔树。飞沙走石。

    风者天地之使也。山海经云。四方皆有山。节宣其风。详其风有发止动静之候。成败万物。故五行志云。雨旱寒燠。亦以风为本。四气乱故。具罚常风也。

    △六二仪为灾。

    六者天地亢阳。陂池竭涸。草木枯死。百谷不成。

    百谷者。扬泉物理论云。梁者黍稷之总名。稻者溉种之总名。菽者众豆之总名。三种各二十种。为六十。蔬果之实助谷。各二十。凡为百谷。

    △七四方兵起。

    七者四方贼来。侵国内外。兵戈竞起。百姓丧亡。

    兵所执器也。戈即枪之类。说文云。戈广二寸。长六尺六寸。

    △三例余。

    大王。我今略说如是诸难。其有日昼不现。月夜不现。天种种灾。无云雨雪。地种种灾。崩裂震动。或复血流。鬼神出现。鸟兽怪异。如是灾难。无量无边。

    曲分有三。初结前。次别列。后总指。并可见。

    △三彰能护教。

    一一灾起。皆须受持读诵解说此般若波罗蜜多。

    △四匿王惊问。

    尔时十六国王。闻佛所说。皆悉惊怖波斯匿王白佛言。世尊。何故天地有是灾难。

    △五如来为答二。初正出所因。

    佛言大王。由赡部洲。大小国邑。一切人民。不孝父母。

    生身本故。

    不敬师长。

    成德本故。

    沙门。

    良福田故。

    婆罗门。

    有志道故。

    国王。

    通明粟散。

    大臣。

    兼于将相。

    不行正法。

    君不君。臣不臣。

    由此诸恶。

    由上不孝不敬。不行正法。

    有是难兴。

    △二总开能护二。初以法合喻三。初法。

    大王。般若波罗蜜多。能出生一切诸佛法。

    妙同三觉。

    一切菩萨解脱法。

    分证三德。

    一切国王无上法。

    外护三宝。

    一切有情出离法。

    永超三苦。

    △二喻。

    如摩尼宝。体具众德。

    摩尼宝梵语。正云末尼。此翻离垢。言此宝光净。不为垢秽所染。旧翻如意随意。皆义译耳。

    能镇毒龙诸恶鬼神。

    能镇毒龙。非时风雨。镇恶鬼神。无横疾疫。

    能遂人心。所求满足。

    随人所须。皆得遂心。

    能应轮王。名如意珠。

    若无此珠。七宝有阙。

    能令难陀?难陀等。

    梵语难佗。此云欢喜。?难陀。此云极欢喜。

    诸大龙王。降霔甘雨。润泽草木。

    云行雨施。品物流形。皆珠之益。若引娑竭罗龙王所霔大雨。非大海。不能安受。则非摩尼之泽矣。

    若于闇夜。置高幢上。光照天地。明如日出。

    儒亦有言。珠称夜光。故能继照。

    △三合。

    此般若波罗蜜多。亦复如是。

    珠既具德。般若亦然。

    △二令尊圣教三。初申供仪。

    汝等诸王。应作宝幢及以幡盖。烧灯散华。广大供养。

    △二示出处。

    宝函盛经。置于宝案。若欲行时。常导其前。

    准僧史略云。驾头床子。即盛经七宝案也。其制度以杂瑰珍间填成之。款其足。高其缘。所置之经。即仁王护国也。使中官谨愿者。马上平持。舒徐而启。行望乘舆。可百步以为前导也。即唐代宗永泰中。不空三藏。重译后置耳。自后诸帝。或设而不作。则说案上无经。或置而勿论。则云仪注合用。此盖弗知而不郑重矣。僧史又谓今 大宋。法物克全。用之引导。群下迎望见此。知驾近百步焉。

    所在住处。作七宝帐。众宝为座。置经于上。种种供养。

    △三例人天。

    如事父母。亦如诸天奉事帝释。

    如孝子之事二亲。而言论天者。忉利并四天王。三十二天。

    △三说咒奉持五。初来福去灾。

    大王。我见诸国一切人王。皆由过去。侍五百佛。恭敬供养。得为帝主。

    上推因辨果。下明圣人来则为福。去则为灾。略引伪秦弥天法师为例耳。

    一切圣人。得道果者。来生其国。作大利益。

    昔伪秦太史奏。有德星现于外国分野。当有圣人。入辅中国。得之者王。符坚乃命庶子丕。伐襄阳取道安。朱序为秦陷。置道安并习凿齿。坚喜曰。朕用师十万。得一人半也。一人谓安。半谓凿齿。国有疑谋古器服篆隶宝玉。所不识者。俾咨询于安。以故秦国足食足兵。威振海内。常患不得缵禹旧服。登会稽而望沧海。朝万国以号令天下。兹可例得道果者。来生其国。作大利益也。上明来为福。下示去为灾。

    若王福尽。无道之时。圣人舍去。灾难竞起。

    坚累问安伐晋之计。安亟曰。晋德虽微。天命未改。难可图也。君子亦以为私护本朝。而实得礼也。故一言而兼致焉。符以独夫之见。举百万之兵。以符融治前军。水陆并进。晋命谢安。以水军七万拒之。王导以鼓吹。求助于蒋山神。秦师大崩溃。安初谓王子年曰。世途若此。盖行乎。年曰。公可前往。须吾偿后债耳。偿亦尚音。兹亦可例。若王福尽。圣人舍去。灾难竞起也。

    △二敕圣护国三。初总示护国。

    大王。若未来世。有诸国王。建立正法。护三宝者。我令五方菩萨摩诃萨众。往护其国。

    △二别列菩萨。昔不空三藏所译金刚顶瑜伽经。其间有指菩萨名者。并手执持。放光等义。下文略引。皆青龙疏耳。

    东方金刚手菩萨摩诃萨。

    即普贤菩萨。

    手持金刚杵。放青色光。

    表除一切魔众。

    与四俱胝菩萨。往护其国。

    兼东方持国天王。及将无量乾闼婆毗舍阇。而为眷属。

    南方金刚宝菩萨摩诃萨。

    即虚空藏菩萨。

    手持金刚摩尼。放白色光。

    表除诸恶鬼神。

    与四俱胝菩萨。往护其国。

    兼南方增长天王。及将无量恭畔荼薜荔众。而为眷属。

    西方金刚利菩萨摩诃萨。

    即文殊菩萨。

    手持金刚剑。放金色光。

    表除诸恶毒龙。

    与四俱胝菩萨。往护其国。

    兼西方广目天王。及将无量诸龙富单那。而为眷属。

    北方金刚药叉菩萨摩诃萨。

    即摧伏一切魔怨菩萨。

    手持金刚铃。放琉璃色光。

    表除一切可畏药叉。

    与四俱胝药叉。往护其国。

    兼北方多闻天王。及将无量药叉逻刹娑。而为眷属。

    中方金刚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。

    即转法轮菩萨。

    手持金刚轮。放五色光。

    表伏一切鬼魅。

    与四俱胝菩萨。往护其国。

    兼天帝释。及将无量诸天而为眷属。

    △三立像申供。

    是五菩萨摩诃萨。各与如是无量大众。于汝国中。作大利益。当立形像。而供养之。

    △三菩萨说咒三。初整仪白佛。

    尔时金刚手菩萨摩诃萨等。即从座起。顶礼佛足。却住一面。而白佛言。世尊。我等本愿。承佛神力。

    本愿为因。佛力为缘。内因外缘。其功克着。

    十方世界一切国土。若有此经。受持读诵解说之处。我当各与如是眷属。于一念顷。即至其所。守护正法。建立正法。令其国界无诸灾难。刀兵疾疫。一切皆除。

    △二述咒功能。

    世尊。我有陀罗尼。能加持拥护。是一切佛。本所修行速疾之门。若人得闻一经于耳。所有罪障。悉皆消灭。

    灵丹一粒。点铁成金。秘咒一闻。变灾为福。

    况复诵习。而令通利。以法威力。当令国界。永无众难。

    昔不空三藏。尝诵是咒。解羌胡之围。唐天宝元年壬子岁。西蕃大石康五国。来寇安西。其年二月十一日奏请兵解。援玄宗诏。发师计一万余里。累月方到。得近臣言。且可诏闻不空三藏。帝依奏诏。入内持念请天王为救。帝秉香炉。不空诵此经陀罗尼二七遍。帝忽见神人。可五百员。带甲荷戈在殿前。帝惊异问。不空对曰。此毗沙门第二子独健领兵。是必副陛下意。往救安西。故来辞耳。请设食发遣。其年四月。安西奏云。去二月十一日已后。城东北三十里。云雾晦冥。中有人众。可长丈余。皆被金甲。至酉时。鼓角大鸣。声振三百里。地动山倾。经二日。大石康等五国。当时奔溃诸。帐幕间。有金毛鼠。啮断弓弩弦及器仗。悉不堪用。斯须城楼上有光明。天王现形。无不见者。斯皆诵习通利护国界之明效耳。

    △三正说咒辞二。初标举。

    即于佛前。异口同音。说陀罗尼曰。

    五圣不同。为异口。发言无二。曰同音。

    △二说咒。然诸佛密语。非因人所解。故不可解释。今菩萨说咒。乃是因人。故准金刚顶瑜伽梵夹。或对翻梵国之文。或回顺此方之语。略注要义。其间辨?阿野等言。备如青龙本疏。引文节释。

    娜谟(归命)啰怛娜(宝)怛啰夜野(三。顺此方言。即归命三宝。上总。下别)娜莫(顶礼)阿哩夜(圣者)吠路者娜野(遍照)怛他??多夜(如来)啰诃谛(应供)三藐三没?野(正等觉。即顶礼圣者遍照如来。应供正等觉。上佛宝。其法宝在宗旨中。故此略耳。下僧宝)娜莫(亦云稽首)阿哩野(圣者)三满多(普)?捺啰野(贤)冒地萨怛嚩野(略云菩萨)摩贺萨怛嚩野(大勇猛)摩贺迦噜抳迦野(大悲者即稽首圣者普贤菩萨大勇猛大悲者。次正明宗旨)怛你野他(所为)枳穰那(智)钵啰你闭(灯)恶乞叉野(无尽)句势(藏。即所为智灯无尽藏)钵啰底婆娜(辨才)嚩底(具。即辨才具)萨嚩(一切)没?(佛)嚩卢枳谛(所观。即一切佛所观)喻誐(相应)跛哩你涩跛宁(圆成。顺此方言。即圆成相应)俨避啰(甚深)努啰嚩誐系(难测。即前圆成甚深难测)底哩野特嚩(三世)跛哩你涩跛宁(圆成。即三世圆成)冒地质多(正觉心)散惹娜你(能生。顺此方言。即能生正觉心)萨嚩毗矖迦毗色讫谛(以灌顶法。而灌其顶)达磨(法)娑誐啰(海)三步谛(出生。即从法海出生无碍解)阿暮伽(无间断)室啰嚩儜(闻。顺此方言。于诸佛所。无间听闻)摩贺(大)三满多(普)?捺啰(贤)步弥(地)涅哩野谛(出生。顺此方言。即出生大普贤地)尾野羯啰拏(受记)跛哩钵啰跛你(获得。顺此方言。获得受记)萨啰悉?(成就人)那么塞讫哩谛(作礼。即十地人之所作礼)萨嚩(一切)冒地萨怛嚩(略云菩萨)散惹娜你(出生。顺此方言。出生一切菩萨)婆誐嚩底(世尊)没?(觉)么谛(母。顺此方言。佛世尊母)阿啰弥迦啰弥阿啰拏迦啰你(此十二字。其义深密。唯佛能知。依字释者。亦得者为三业清净)摩贺(大)钵啰枳穰(极智)播啰弭谛(离义到义)娑嚩贺(无住义。即大极智。离此到彼。无住涅槃)

    △四如来赞述。

    尔时世尊。闻是说已。赞金刚手等诸菩萨言。善哉善哉。若有诵持此罗尼者。我及十方诸佛。悉常加护。诸恶鬼神。敬之如佛。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    △五普劝受持。

    大王。吾以此经。付嘱汝等。毗舍离国。憍萨罗国。室罗筏国。摩伽陀国。波罗痆斯国。迦毗罗国。拘尸那国。憍睒弥国。般遮罗国。波吒罗国。末吐罗国。乌尸尼国。奔吒?多国。提婆?多国。迦尸国。瞻波国。如是一切诸国王等。皆应受持般若波罗蜜多。

    今经所列十六大国。与秦本大同小异。又大集经月藏分。大毗婆沙。有一百二十四国。其梵音亦弗同耳。

    △四时众获益四。初大众发愿。

    时诸大众。阿修罗等。闻佛所说诸灾难事。身毛皆竖。高声唱言。愿我未来。不生彼国。

    忍力未成。恶国难处。中人之性。择善是宜。

    △二国王出家。

    时十六国王。即舍王位。修出家道。

    楞严云。身虽出家。心不入道。今砥教砺行。修出家道耳。

    具八胜处。十一切处。

    即十遍处。皆如当机众七贤中辨之。

    得伏忍。信忍。无生法忍。

    亦如前文。

    △三诸趣得法。

    尔时一切人天大众。阿修罗等。散曼陀罗华。曼殊沙华。

    前文已翻此二。即天上华。

    婆师迦华。

    此云雨时。雨时方始出生。亦云夏生护华。

    苏曼那华。

    色黄白。亦甚香。不作大树。四垂似盖。上二即人间华。

    以供养佛。随其种性。得三脱门。生空法空。菩提分法。

    性有利钝。证有浅深。余文易识。不须多述矣。

    △四菩萨证道二。初散华获忍。

    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。散拘勿头华。

    亦云拘某佗。即黄色莲华。

    波头摩华。

    亦云钵特摩。即赤色莲华。

    而供养佛。无量三昧。悉皆现前。得住顺忍。无生法忍。

    △二修定成佛。

    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。得恒河沙诸三昧门。真俗平等。

    修诸三昧。证平等理。

    具无碍解。常起大悲。

    依智起悲。

    于百万亿阿僧祇佛刹。微尘数世界。广利众生。现身成佛。

    △三流通分。

    嘱累品第八

    初来意者。前明正宗。当机受法。正宗既陈。流通将演。故次来也。又前之六品。开济现在。此之一品。传芳末叶。故次来也。二释名。嘱谓付嘱。累即重累。付而嘱之。俾弘宣正法。期佛种不断也。又嘱此圣教。国王奉持。建立百座。永除七难。

    △三解经四。初述时付嘱二。初劝诫述时。

    佛告波斯匿王。今诫汝等。吾灭度后。

    金棺掩耀。玉毫收彩。乃示灭耳。

    正法欲灭。后五十年。

    正法一千年。将欲灭时。后五十年。多闻牢固时。

    后五百年。

    像法一千年。后五百年。斗诤牢固时。

    后五千年。无佛法僧。

    末法一万年。取后五千年。三宝衰微。故云无也。如河少水。亦得云无水耳。

    △二以经付嘱。

    此经三宝。付诸国王。建立守护。

    上付外护。次明内护。

    令我四部诸弟子等。受持读诵。解其义理。

    先明自利。后乃利他。

    广为众生。宣说法要。令其修习。出离生死。

    增修熏习。前诸观门。出离分段变易生死。

    △二恶主灭法二。先别列文六。初叙灭佛法二。初立法制僧。

    大王。后五浊世。

    俱舍论云。劫灭将末。寿等鄙下。犹如滓秽。故名五浊。所谓劫浊。见浊。烦恼浊。众生浊。命浊。若释楞严五浊。如长水疏。

    一切国王王子大臣。自恃高贵。破灭吾教。明作制法。

    制者禁也。谓王言出。则禁制也。

    制我弟子。比丘比丘尼。不听出家。修行正道。亦复不听造佛塔像。

    △二举喻兵奴。

    白衣高座。比丘地立。与兵奴法。等无有异。

    白衣高座。喻将与主。比丘地立。如兵事将。似奴奉主。若依梵网经云。莫如外道痴人。若老若少。无前无后。坐无次第。兵奴之法。彼略疏释云。不知礼法。实为兵奴。兵奴岂非痴人。

    当知尔时法灭不久。

    僧同兵奴。则灭法之由也。

    △二诫灭国土。

    大王。破国因缘。皆汝自作。恃己威力。制四部众。不听修福。

    夫修出世福。莫大于三学。是故戒出三涂。定出六欲。慧出三界。舍经律论。皆非真修也。

    诸恶比丘。受别请法。

    梵网经菩萨戒本。亦名请僧逾越戒。故彼经云。有出家菩萨。在家菩萨。及一切檀越。请僧福田求愿之时。应入僧房。问知事人。今欲请僧求愿。知事报言。次第请者。即得十方贤圣僧。而世人别请五百罗汉菩萨僧。不如僧次一凡夫僧。

    知识比丘。共为一心。互相亲善。斋会求福。

    相知识者。同心相亲。欺诬檀信。希求福利。

    是外道法。都非我教。

    上之二种。皆非圣训。梵网亦云。若别请僧者。是外道法。然宣律师。有讣请设。则篇圆顶之徒。苟不披览。曷明其轧则哉。

    百姓疾疫无量苦难。当知尔时国土破灭。

    王者不禀正教。行外道法。民既受苦。国亦随灭。

    △三非法系僧。

    大王。法末世时。国王大臣。四部弟子。各作非法。

    出家弟子。若行非法。律有治罚。

    横与佛教。作诸过咎。非法非律。系缚比丘。如彼狱囚。

    非正法。非戒律。释上横与佛教。如彼狱囚。释上作诸过咎。

    当知尔时法灭不久。

    结文可见。

    △四总显自坏四。初约喻彰坏。

    大王。我灭度后。四部弟子。一切国王王子。

    通取世子。

    百官。

    该于州县。

    乃是任持护三宝者。而自破灭。如师子身中虫。自食师子肉。非外道也。

    莲华面经云。佛告阿难。譬如师子。若命终时。若水若陆。所有众生。不敢啖食。唯师子身。自生诸虫。还自啖食师子之肉。阿难。我之佛法。非余能坏。是我法中诸恶比丘。自毁坏故。彼经但喻内众。今经自内及外。不能持护三宝。皆自坏之。

    △二约法减寿。

    坏我法者。得大过咎。正法衰薄。民无正行。诸恶渐增。其寿日减。

    △三别受三报。初顺现报。

    无复孝子。六亲不和。

    六亲谓父母兄弟夫妻。或云男女不取兄弟。

    天龙不祐。恶鬼恶龙。日来侵害。

    恶鬼为疾疫。恶龙为旱涝。

    灾怪相继。为祸纵横。

    南北曰纵。东西曰横。言其四方继为灾祸。

    △二顺生报。

    当堕地狱傍生饿鬼。

    当堕之言。贯通二涂。非谓先堕地狱。次受傍生。后作饿鬼。

    △三顺后报。

    若得为人。贫穷下贱。诸根不具。

    △四总喻合法二。初总喻。

    如影随形。

    形正则影直。业邪则报曲。喻顺现报也。

    如响应声。

    空谷之响。由声高低。喻顺生报也。

    如人夜书。火灭字存。

    火灭则无我无造无受者。字存则善恶之业亦不亡。喻顺后报也。

    △二合法。

    毁法果报。亦复如是。

    以喻合法。故云如是。此文虽近合第三。亦远合前二。盖有毁法之言耳。

    △五立籍驱役。

    大王。未来世中。一切国王。王子大臣。与我弟子。横立记籍。设官典主。大小僧统。非理役使。

    佛世出家者。不立记籍。亦无主司。僧中统摄。所以不同俗役驱使也。然此方有沙门统僧统之官。而领缁徒。如后魏皇始中。赵郡沙门法果。戒行精至。开演法籍。太祖徴为沙门统。太宗崇信。弥加于前。永兴中。前后授辅国宜城子中信俟。又安城公。皆固让之。俗官加僧。初闻于此。复有罽宾沙门师贤。本是王种。东游凉土。复来京下。守道护教。魏帝诏贤为僧统。僧统之官。自师贤始也。

    当知尔时佛法不久。

    非理役使。戒德罔修。故佛与法。住世不久。

    △六背圣从愚。

    大王。未来世中。一切国王。四部弟子。当依十方一切诸佛常所行道。建立流通。

    十方诸佛常所行道。即一门超出妙庄严路。以此经顿渐俱收。迟速皆益。已悟者文字性离而持法。未悟者。无离文字而持义。是流通之相也。

    而恶比丘。为求名利。不依我法。于国王前。自说过患。作破法缘。

    准梵网经。第六说过戒。今引彼三义。以消此文。一用心同。二对境同。三立制同。言用心同者。贤首广疏云。为贪利养及名闻故。说他过恶。令名利向己等。即同此文而恶比丘为求名利也。言对境同者。疏文又云。对国王大臣。说其过恶。令彼舍信。破坏三宝。即同此文于国王前自说过患作破法缘也。言立制同者。而有三意。一为坏信心故。比丘宜弘护三宝。遏恶扬善。以生物信。何容说过。尘黩信心。乖自利行。故须深制之也。二格量衅故。谓初心菩萨。岂免过失。理须赞其实德。成自正行。而反以恶心。苟求其短。言陈彼过。自负重??。故须制也。三背恩德故。谓由三宝及戒法被身。加成胜德。当获大果。宜粉骨碎身。护持遗寄。而今反以恶言。说其罪过。背恩之甚。故须制也。经云不依我法。即彼经立制同也。

    其王不别。信受此语。横立制法。不依佛戒。

    然则果断可否之谓智。不有盛德大业。辨是别非。皆信受其语。则背叛佛戒。从愚立制。自此而生也。

    当知尔时法灭不久。

    △二总结。

    大王。未来世中。国王大臣。四部弟子。自作破法破国因缘。身自受之。非佛法咎。天龙舍去。五浊转增。若具说者。穷劫不尽。

    △三仁王依教三。初诸王诫心二。初闻诫悲号。

    尔时十六大国王。闻说未来如是诸诫。悲啼号泣。声动三千。天地昏闇。光明不现。

    △二至心依教。

    时诸王等。各各至心。受持佛语。不制四部出家学道。当如佛教。

    △二大众悲叹。

    尔时恒河沙等无量大众。皆共叹言。当尔之时。世间虚空。是无佛世。

    △三约义辨名二。初匿王问。

    尔时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。当何名此经。我等云何奉持。

    △二如来答二。初法喻双陈。

    佛告大王。此经名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。亦得名为甘露法药。若有服行。能愈诸疾。

    般若能断烦恼之病。其犹甘露能愈诸疾。故罗什云。寂灭甘露。即实相法也。肇公亦云。大觉之道。寂灭无相。至味和神。喻若甘露。先儒又谓。甘露仁泽也。以王者爱养耆老。则甘露降。而松柏受之。亦名天酒。其甘如饴糖。食之润五藏。长年不饥渴耳。

    △二喻德劝持。

    大王。般若波罗蜜多。所有功德。犹如虚空。不可测量。

    般若功德犹虚空。有三因缘。不可测量。故无著论云。一遍一切处故。二宽广高大殊胜故。三无尽究竟不穷故。

    若有受持读诵之者。所获功德。能护仁王及诸众生。犹如垣墙。亦如城壁。

    经文二喻。犹如垣墙。喻护众生。亦如城壁。喻护仁王。

    是故汝等应当受持。

    △四大众奉行。

    佛说是经已。弥勒师子吼等。无量菩萨摩诃萨。舍利弗须菩提等。无量声闻。欲界色界无量天人。比丘比丘尼。优婆塞优婆夷。阿修罗等。一切大众。闻佛所说。皆大欢喜。信受奉行。

    依文殊菩萨所问经说。有三种义。欢喜奉行。一说者清净。不为取著名利所染故。二所说清净。以如实知法体故。三得果清净。即说益也。

    注仁王护国般若经卷第四(终)